海勃灣區歷史沿革,早在夏商時期,這里就是北方民族繁衍生息之地。春秋時期為白翟(即獫狁之族)牧地。戰國時期屬林胡牧地。秦滅六國統一中原后,將中國分為三十六郡,海勃灣區隸北地郡。在此后漫長的歲月里,海勃灣區境內先后成為蒙、漢、回、滿等20個民族活動的場所。到明中葉以后,海勃灣地區為鄂爾多斯部的游牧地,并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。 1949年,新中國成立以后,海勃灣地區隸屬鄂托克旗。1955年,從鄂托克旗析出成為獨立地區,先后稱謂為卓子山礦區、海勃灣市,均隸屬伊克昭盟管轄,1976年1月烏海市成立,海勃灣區為烏海市轄中心區。 “海勃灣”一名是由蒙藏語“海若布刀亥”演變而來,意為“雄獅之灣”。神奇的名字來自一段神奇的傳說。相傳在成吉思汗時代,有一個名叫約勒道日瑪的著名鐵匠,曾在卓子山上為成吉思汗西征制作弓箭和甲胄,成吉思汗得勝后便把卓子山這片肥沃的土地賜給鐵匠。鐵匠有一子,名海若布,生的猶如雄獅一般英武、剽悍。久而久之,蒙古族牧民就以他的名字來稱呼他的草地,于是,便有了“海若布刀亥”這個神奇的名字。
文化古跡,海勃灣區桌子山山腳沿線,迄今共發現5處,其中以召燒溝巖畫最為著稱。召燒溝巖畫距城區15公里處,系青銅器時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遺跡,1986年9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?,F已發掘出可辨認圖形118幅,整個畫面完整地磨刻在較為平緩的石灰巖坡面上,總面積650平方米,大多為神態各異的人面像,其中一些圖形被有關專家鑒定為太陽神的象征。